近5日资金流向一览见下表:
今年9月以来,广东河源龙川县、湛江雷州市、肇庆德庆县等地教育局先后通报公费定向培养教师(师范生)违约名单,共4名定培教师被通报违约。
公费定向培养教师是全国多地针对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一项政策,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相比一般的师范专业,定培生要分低、免学费,每年还有生活补助,但毕业后须在指定地域内履约,并有任教年限要求。
2020年,广东发布了《关于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近几年每年计划招收的定培生均有2000多名。此举对于精准补充乡村教师队伍,优化城乡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起到了显著成效,但也不时出现定培生因违约而被通报的现象。
违约虽属个别,这里头也有双向选择的因素,但违约现象却仍值得审思。违约要赔偿违约金,还会被通报,记入人事档案和社会信用体系,为何仍有人违约?除了提醒考生理智报读、呼吁诚信践诺、惩罚违约者外,是否还有办法减少违约?如何把好政策用好,让定培生能实实在在补充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去,既“下得去”,又“留得住”?连日来南都记者对话多方,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免学费、有补助但有服务年限
代价大却仍有人违约
去年,阿清(化名)从潮州某师范学校毕业,来到粤东地区一所乡镇小学,成了一名乡村教师。如今执教已一年,相比此前初为人师的满怀憧憬,她坦言如今有一丝迷茫。
阿清是一名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高考后,正在踌躇填报专业的她看到定培生的招生简章,和家人商量一番后,都觉得提供的条件不赖——要分低、免学费,每年有8000元的生活补助,毕业后即就业。但上岗后,她才发现,定培教师并不如原先所设想的那么美好。
到岗后,她发现,乡镇小学的教学条件要比县城小学还要艰苦一些——教学环境和硬件设施都比较简陋,“就两栋教学楼,只有一个大办公室,整体较破旧”;孩子基础薄弱,日常教学花费的精力不小;因学校师资力量短缺,她往往要一人身兼多职,班主任、语文老师、道法老师一肩挑,倘若碰上各类书画比赛,还得课后手把手辅导……
乡镇小学求贤若渴,但本身条件却并不足以留住人才。阿清想看看有没调往城区小学的机会,但瞅瞅周围,“挺难的”。
根据《实施办法》,公费定向培养对象自愿与培养院校、培养计划来源地县级政府签订三方公费定向培养协议书,承诺在校学习不转学、不转专业,且保证毕业后服从计划来源地安排,到定向范围学校(含村小、教学点)任教不少于6年。而如果违约,不单原先享受的培养经费会被追缴,还要按照培养经费总额的30%缴纳违约金,违约行为也会记入人事档案和社会信用体系,并予以公布。
阿清算了笔账,如果违约,须缴纳的违约金约12万元,并且之后就不能在省内应聘教师了,“将来无论考研、考公、考编,都会受到影响”。这么一算,确实划不来。“现在想想,还是有信息差在里面,当时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也没有太清晰。”
不过,即使代价巨大,也并非没有违约者。近年来,广东各地陆续通报了定培生违约名单。近一个月来,河源龙川县、湛江雷州市、肇庆德庆县等地教育局先后通报了4名违约的定培教师。而此前,阳江阳春、汕尾海丰、茂名化州、云浮郁南、清远连南、河源和平等地也公布过一批违约名单。有的定培生是就读期间违约,有的则是毕业不到岗或到岗后未到期即违约。
南都记者查询发现,近三年(2022-2024年)来,广东全省计划招收的公费定向培养本专科师范生和教育硕士分别为:2130名、2378名、2358名。对比违约者的人数,可以说违约并非普遍现象,但违约背后的原因却值得引起关注。
定培生:
违约者多因到岗后的“落差感”
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发展与教育政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谢爱磊同时也是学校定向班的一名班主任。此前,他在接受南都专访时曾表示,虽然定培生违约人数的占比并不大,但违约人数有上升趋势,“工作后才违约的情况比较常见”。
据其观察,并非所有学生在入学之初就清楚该项目的实际情况。“包括我带的学生,部分人是父母帮忙做的选择,他们对定向教师这个岗位、将来的工作情况等都不太了解。”他告诉南都记者:“我留意到一些趋势,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很多人更关注违约的成本和责任,但对将来要工作的地方认识不充分。到了大二,学生就开始焦虑,思考回去工作该怎么办、毕业后有没有可能有其他选择等。到了大三,学生就考虑万一回去不适应怎么办、定向6年后会是怎样的情况等。”
为此,自新生入学开始,谢爱磊就定向地开展干预,通过定期一对一交流、开班会课等形式,普及公费定向师范生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工作的内涵、将来工作岗位的环境等,并带领学生开展粤东粤西粤北县域学校调查,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职业和岗位认同感。
林峰(化名)是在华南师范大学就读的一名定培生,还有一年就将毕业,定向到梅州下属的一个县城任教。相比周围同学,他的职业规划比较清晰。在校期间,他到梅州市一所高中担任实习老师,提前适应未来的工作节奏。
林峰告诉南都记者,公费定培生“可调剂、要分低、上学有补贴、毕业包分配”,对于一些寻求稳定就业方向或考研录取意图强烈的人来说十分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对于像他这样家庭经济条件普通的学生,享受的学费优惠与生活补助极大地减轻了家庭负担。
在林峰身边,也不乏一些纠结违约甚至干脆选择违约的同学或师兄师姐。他发现,很多定培生在报考前掌握的信息相对有限,“除了政策方案说明要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任教6年,其他信息都了解不足。比如未来是在县城还是在乡镇教书,学校环境如何、生活条件怎样、工资多少,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只能猜测和想象。”在他看来,这也导致一些人抱着一腔热情报考,入职后却发现现实与理想存在不小落差,进而选择违约。
在林峰看来,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学环境、硬件设施、薪资待遇等肯定不及珠三角地区,大部分定培生其实都有心理预期。但相比物质条件带来的落差感,他认为到岗后所感受到的精神压力才是让一部分人选择违约的主要因素。
担任实习教师期间,林峰发现,该所学校虽是当地重点中学,但年轻一辈的师资较少,很大一部分都是年纪较大甚至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对于师范大学毕业的“青椒”来说,教育理念的差异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当地的语言环境、风俗习惯也让部分新晋教师感觉无所适从。“比如我所在的学校,当地老师下课后大多用客家话交流,而自己对此一窍不通,压根不知道对方说啥。”
此外,部分定培教师也反映,部分定向学校师资紧张,身兼多职的情况并不少见。而在当地定向任教至少6年的限制条件也让一部分人望而却步。对比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他们还是更向往城区学校,那里往往意味着更好的工资待遇和教学条件。
林峰毕业后将前往梅州下属的一个县城学校报到。他表示,三年的读研时光足以让他做好各种心理建设,对于即将面临的各种困难挑战,都做好了足够预期从容应对。“既然选择了成为定培生,那么我肯定是经过了充分的思考,其中就包括面临的各种问题。”对于违约的同学或师兄师姐,林峰表示理解。但他认为,享受政策福利应该与应尽的义务对等。“既然享受了国家的优惠政策,凭什么享受完了之后又不到岗呢?”
晓红(化名)也是华师的一名定培生。对于林峰的观点,她表示认同,但她对违约行为也表示充分理解。
她留意到近年来本校都是硕士生相对容易违约,“算一下,报考研究生的时候约23岁,读研三年再加上六年的服务期,履行完已经33岁左右了,大一点已经35岁以上了,那个时候完全没有退路,所以一开始的选择就尤其重要。”
县教育局:
定培生政策招揽了不少好师资
据了解,定培生一般会与培养院校、培养计划来源地县级政府签订三方协议,这份协议详细规定了定培生违约责任。而根据此前各地的通报来看,如果违约,违约名单一般由培养计划地的县(市、区)教育部门向社会公布。
河源市和平县教育局相关人士接受南都采访时表示,政策实施以来,该县共有两名由华南师范大学培养的公费师范生(均为硕士研究生)违约,他们毕业均没有到和平县报到,而直接提出违约。问及原因,一是对方主观上不愿意到山区服务,毕业前就打算违约,毕业后直接不来报到,“当我们主动找到他们后,才告知我们要违约”。其次,则可能考虑到和平县处于粤北边远山区,条件相对比较艰苦,与其心中期待的工作环境有差距。最后,也的确系因粤北山区工资福利待遇没有珠三角地区好,不愿意履约。
“处理违约过程中,(其实也)耗费我们的时间与精力。”他称。
一位来自粤东山区县的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其所在辖区内也曾出现过公费师范生违约的情况,“违约的主要还是研究生”。他称,辖区内研究生学历的师资较少,只要是研究生学历的公费师范生,已经将其分配到县里数一数二的学校。违约原因不乏为有更好的就业选择、无法适应山区的教学环境,人生规划的变更也是重点——将来若成家,工作地与家庭异地。
“我觉得公费师范生政策实施以来,总体招揽了不少好的师资,实现了这项政策原本的初衷。”该工作人员在肯定这项政策的同时也表示,粤东粤西粤北的教育环境、氛围与珠三角地区有一定差距,这是客观无法改变的事实。
对于违约行为,他更趋向于认为此类违约情况属于正常的人才流通,也希望社会各界能给予此类师范生更多宽容,对方按合同约定赔偿即可。
专家建议:
建立动态的退出和准入规则
近年来,定培生违约的现象引发社会热议。不少网友认为,定培生享受了低分报考、减免学费等优待,毕业却未能履约,是浪费了指标,应当进一步加强处罚力度。
应该说,违约其实也是一种“双向选择”,但对于教育资源相对薄弱,求贤若渴的定向学校来说,却不免失落。南都记者留意到,在广东多地公布公费定向培养对象违约名单后,部分培养学校的教师及工作人员也下发通知,劝导定培生毕业后及时履约,同时也提醒考生慎重选择。
那么,除了提醒考生理智报读、呼吁诚信践诺、惩罚违约者外,是否还有办法减少违约?
作为定向班的班主任,谢爱磊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他看来,学生违约反映的是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如果能从政策等层面增加学生个人的获得感,其实可以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双赢。
他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更多地在“前补偿”的基础上开展“后激励”措施。比如,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学校的偏远程度、环境情况等,实施分类分层级的奖励机制。“我有学生利用粤东粤西粤北县中学校教师的数据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学校离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越远的老师越想要流动。如果按照这个情况来看,是不是可以有差异化的奖励机制。”
同时,根据履约年限进行奖励,在专业发展、晋升渠道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机会和优待政策,增强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工作动力。谢爱磊提及可以联合高层次的师范大学,建立定向师范协同培养中心,为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提供高层次的教育硕士学位,在体制机制方面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学生履约完成后,能否获得高质量的流动,也是值得思考的方法之一。”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者熊丙奇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公费定向师范生违约”现象需要多方面看待。不可否认的是,公费定向师范生项目因录取门槛较低、享有免学费等优惠政策、毕业后“包分配”等条件,对许多学生具有吸引力,但熊丙奇强调称,这些条件只应视为加分项,而不是报考公费生的根本动机。
“报考公费定向师范生,要做好未来长期从教的心理准备,也要充分了解和评估这一职业的前景。”他提醒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公费师范生时,应基于学生个人对教育职业的兴趣和承诺,而不仅仅是为了“包分配”“有编制”的就业保障。
熊丙奇还提到,教育理念的冲突和难以融入当地环境可能会产生精神压力,但这些不应成为违约的借口。“定向师范生培养的初衷,是将现代教育理念传递到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如果因为环境的不适应而退缩,这样的想法可能并不适合教师职业。”
为了减少违约情况,他建议教育部门选拔真正有志于从教的学生,并建立宽松的淘汰和选拔机制。为此,他建议可在大学期间建立动态的公费师范生退出和准入规则,允许学生在了解情况后做出是否继续就读的决策,也可吸收其他有意向的在校生加入。
此外,熊丙奇还认为,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通过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明确职业发展前景,增强对公费师范生的吸引力,争取让他们在履约6年后,依然愿意留下。“真正的教育质量来源于教师的内心认同和长期投入,只有赢得年轻教师们的心,才能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统筹:李陵玻 陈杰生
采写:南都记者 张思琦
制图:严丽萍 尹洁琳
南都政务新闻部出品炒股加杠杆怎么申请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