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期货配资 从公办体系“卷”到美高,高知“虎妈”自述:孩子教会我底线思维](/uploads/allimg/250209/09222H10102932.jpg)
养娃就像“开盲盒”,不知道会“开到”怎么样的娃。本以为双学霸父母拥有强大的基因,良好的家庭氛围“赢在起跑线上”不是问题,但现实有的时候会“出乎意料”。
“我一开始完全接受不了我的孩子分数低,我和我先生都是学霸,为什么孩子小学就比别人考低20分呢?”M妈说。当高知妈妈遇上普通孩子,应该怎么教育?M妈和我们分享她这一路走来的“辛酸史”与反思。
展开剩余87%
成长背景
EDUTalk
M妈和她的先生毕业于名校,双方都是“学霸” 孩子在6年级的时候从公办学校转入国际学校,在11年级从国际学校转去美高 孩子对物理学与哲学有浓厚的兴趣,注重过程性学习
以下为第一人称自述
01
不顾家人反对
我义无反顾带着孩子“逃离”公办学校
在孩子小时候,他脑子里有很多奇思妙想,还曾自诩自己的大脑像地球一样,可以装很多东西。他很爱问为什么,“为什么1+1等于2”、“为什么地球是圆的”……他不仅只想知道答案,更想知道为什么得到这个答案。
这也让我觉得他和其他小孩不一样,正是这样我对他的期望从最朴素的“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就好”慢慢叠加。
在我看来的他,身上一定存在着某种天赋等待挖掘。每当他对某个方向展现出兴趣,我会倾尽全力支持他,给他找最好的老师与资源,比如他有段时间喜欢游泳,我便找了一位国家级的教练给他上课;他喜欢天文,我就去找这方面资深的的老师……我和众多高知妈妈一样走上了“鸡娃”之路。
但现实给了我“一巴掌”:在小学班里大部分人都拿290分的情况下,我的孩子只拿了270分;班主任和我约谈,让我去带孩子测测智商……这一切如刀般扎在了我心上。
我心里想既然公办学校不适应,不想把孩子“卷”坏了,那就换一个赛道:转学国际学校。
这个决定并没有收获家里人的支持。在先生和家里人看来,孩子现在“第一梯队”的公办学校里,已经处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心,而转去国际学校是一条未知且花销昂贵的路。
但在我看来,我希望可以培养孩子成为“放在哪里都能生存”的人,那必须具备的是语言、见识和谋生本领。而现在这一边是已知不适应和确定的“卷”,另一边是未知的可能。面对这样的局面,我更愿意选择未知的可能,毅然将孩子送进了数一数二的国际学校。
我仍然记得他小时候和我说,他的梦想是能够入读MIT,而从那开始,我的目标也变成了帮助他实现这个梦想。
02
转入国际学校之后
原以为的“快乐教育”却落空了
进入国际学校之后,我很欣慰看到儿子正在逐步变得开朗,虽然他的成绩依旧处于中下,但我想他只是需要时间去适应,并没有给他报课外的补习班,靠着学校开设的适应辅导课程,渡过了刚进学校的日子。
到了9年级,一片“母慈子孝”的祥和景象过去了,孩子尽管转到了国际学校,但依旧每天在学校得课程被排得满满,当老师和我围绕分数展开的话题,仿佛一秒又被拉回了公办学校里。
由于前期的基础没有跟上,导致孩子的AP成绩一直提不上去,我也继续重操“鸡娃”旧业,给他报满了课外补习班,我和孩子都双双陷入了痛苦之中。
孩子听了朋友在美高读书的经历后,和我提出想去美高读书。他在自己要走的路上其实有清晰的想法,他认为现在无休止的考试、刷分数已经令他无法专注在自己热爱的天文领域,他更希望能专注于在学习更多有关于天文的知识。
听了孩子的这个想法,我立马找到了导师做美高申请并收到了录取,但由于工作原因我无法陪读,也不放心他自己一个人独自留学,导致最后还是放弃了这次机会。
03
多番努力无果
我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
升入10年级后,我们也不得不继续考虑升学的事情,为了深入了解美国的大学,我和孩子在2024年的寒假去美国进行实地探校。
而这一切也是在此时发生了转变,我慢慢发现他才是冲在前面的那个人,因为我的英语不太好,是他自己安排了在美国当地的行程,与人的沟通交流,包括探校当中向老师询问问题、问路等等。这些时刻我都感觉到他长大了。
2024年的暑期孩子申请了耶鲁的夏校,他这次回来后,更加确定了自己要什么,想去读美高的想法更加强烈了。另一方面,孩子平常补习的效果并不“立竿见影”,我也在为他升学的成绩而焦虑。因为这样我对孩子转去美高的想法也产生了动摇:要不要让孩子再试试去美高?
他一位补习老师的话终于把我打动了,老师在不解我在犹豫担心什么,“你觉得孩子去了美高后会‘掉下悬崖’吗?”这个问题重新让我陷入沉思,从公办体系转到了国际学校,虽然一路磕磕绊绊,但我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语言能力、也有一定见识,能快速适应陌生环境。我欣慰地发现,他向着我所期待的“放在哪里都能生存”的方向成长。
我肯定地回答,孩子不会“掉下悬崖”。老师进一步和我说,“作为父母来说,确保孩子不掉进悬崖,给他一片草地,他在草原上怎么打滚,最多也就是擦擦伤一下皮而已,但这是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
我听完这句话,也就释怀了。经过去美国的探校、夏校,我知道他在海外生活的技能也都具备了,我好像再也没有理由担心些什么。这一次,我放手让他做决定,也要让他明白他必须为自己的决定而负责。
几个月后,他收到了美高录取的通知,高兴地和我描述着他的期盼与未来,接下来的路要他自己走了。
写在最后
回顾孩子成长的整个历程,养育“普娃”,高知父母会比普通父母更难,要过心里的那道坎,更要“听劝”,很多时候我屏蔽了许多别人客观评价的信息,但也庆幸我自己是一位爱思考、爱反思的妈妈,让我在育儿的路上不断“升级打怪”,现在也变得更自洽了。
我和孩子曾经讨论过什么叫厉害的人,我认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就是厉害的人,但他会和我说,“妈妈你要具备底线思维,只要不做坏人已经很好了。”
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如果那些学术能力很强的人,他的价值观是错误的,他对社会的破坏力可能会更大。孩子从小到大,我只希望他成为学术能力很强的人,却忽视了这个底线。
作为中国家长,我是带着国内教育、国内高考的认知体系面对国际教育。在“踩坑”无数后,我终于对留学名校“去魅”了,回归母亲对孩子最朴素的希望:健康、平安、善良便足够了,剩下的就交给孩子自己“书写”。
- THE END -
文字 | Tingwai
编辑 | Tingwai
审核 | 超逸
以上配图均来源网络
发布于: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