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前两年的“淡季不淡”,今年7月份车市着实让人感受一丝凉意。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增收不增利”更成为目前汽车产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在众多车企及行业人士看来,毫无底线的内卷,只会对汽车行业以及消费者带来伤害。
上半年汽车销量营收都增了
但汽车制造业利润率降到4.98%
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了最新产销数据。7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28.6万辆和226.2万辆,环比分别下降8.8%和11.4%,同比分别下降4.8%和5.2%。1-7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617.9万辆和1631万辆,增速较1-6月分别收窄1.5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为增长3.4%和4.4%。
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连串数字,反映出中国车市在“内卷”下产生的一些隐忧。
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1396万辆,同比增长5.7%,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90.3万辆,同比增长34.3%。市占率达到35.12%。上半年汽车制造业利润总额23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7%。汽车类零售总额为2296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1%。汽车制造业价格同比下降1.8%,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价格下降4.9%,导致销量高零售总额却下降。6月份,燃油小汽车和新能源小汽车价格分别下降6.0%和7.4%,新能源车价格降幅超过了燃油车。今年上半年,汽车制造业固定投资同比增长为6.5%,低于整体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1个百分点,创近三年新低。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收入中,2024年1-6月汽车制造业收入47672亿元,同比增5.1%;成本41730亿元,同比增5.3%;整体利润为2377亿元,利润率仅为4.98%,相对下游工业企业6.4%的平均利润率偏低。
汽车制造业利润从2017年以来逐年下滑,从2017-2023年,汽车制造业利润率分别为7.8%、7.3%、6.3%、6.2%、6.1%、5.7%、5.0%,“增收不增利”的汽车产业亟须良性发展。
中央首提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事实上,愈演愈烈的汽车行业内卷,已经引起国家政府高度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过度的“内卷”竞争,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已经影响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制约上下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比起去年,今年价格战“启动早”,部分车型降价“力度大”,延续时间“跨度长”,参与降价的“车型多”,让消费者对价格产生极度观望,加上消费预期偏弱,一度抑制了春季车市的启动。同时,汽车行业过度“内卷”,使到企业利润下滑,增收不增利,严重冲击国内汽车生产流通秩序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内卷式恶性竞争会影响整体行业利润,制约企业再生产与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当前正处发展关键期,需要企业的高强度要素投入,以破解核心关键技术。一旦出现恶性竞争,必将导致市场低端产品结构性供给过剩,而创新性产品相对缺乏的结构性问题。而且,“内卷式”恶性竞争的弊端已经在产业链上下游显现。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就指出,价格战开始冲击汽车流通生态,在我国销量持续上涨的当下,却是4S店大规模退网,巨大的促销已经脱离正常趋势,恶性的销量价格战带来流通体系的深度压力。“内卷”式的恶性竞争,从长远来看必将侵害消费者的利益。
众多车企负责人呼吁反“内卷”
事实上,从今年6月的重庆汽车论坛开始,关于车市“内卷”式恶性竞争的讨论甚嚣尘上,多位车企负责人已发出多次呼吁,要反对内卷,倡导健康竞争。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就指出,没有底线的卷下去不是办法,企业没有效益,就不可能生存。“广汽不反对价格战,也不怕打价格战,但是要有理性和底线,不能过度。让利可以,但让本不可持续。”他表示,企业没有效益无法生存,难以持续在研发创新上投入,难以为税收、就业做贡献,上下游产业链生态也将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无底线的价格战,在市场监管不透明、行业不自律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制假售假等现象,消费者利益将无从保障,最终损害的是中国汽车行业的长期发展。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也表示,中国汽车产业的内卷程度全球第一,价格战一浪高于一浪,也是举世无双。无穷无尽的内卷和简单粗暴的价格战,是一种不合规的无序竞争、恶性竞争。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也认为,当前汽车市场出现的许多“卷”,实际上是没有依法规范的无序竞争、恶意竞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应该规制的行为。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更从“国计民生”的角度分析了无序内卷的危害。“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汽车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涉及150多个相关产业。汽车相关税收占全国税收比、从业人员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比、汽车销售额占全国商品零售额比连续多年超过10%。全国与汽车相关产业的就业人数,超过社会就业总人数的六分之一。如果车市垮掉,后果不堪设想。”他指出。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梁罗喆 专业的股票配资公司实习生 陈彦逸